ICS03.080.01
A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Z32450—2015
特色农业 多功能开发与建设指南
Specialityagriculture—Guidelinesformulti-functional
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
2015-12-31发布 201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 次
前言 Ⅰ …………………………………………………………………………………………………………
引言 Ⅱ …………………………………………………………………………………………………………
1 范围 1 ………………………………………………………………………………………………………
2 术语和定义 1 ………………………………………………………………………………………………
3 总体原则 1 …………………………………………………………………………………………………
4 保障生产 2 …………………………………………………………………………………………………
5 观光休闲体验 2 ……………………………………………………………………………………………
6 农业文化研究和传承 2 ……………………………………………………………………………………
7 科普教育 3 …………………………………………………………………………………………………
8 生态保护 3 …………………………………………………………………………………………………
9 探索开发更多新型功能 3 …………………………………………………………………………………GB/Z32450—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三分之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小安、张灵光、刘汉奇、付磊、徐挺、余珍风、朱莉蓉。
ⅠGB/Z32450—2015
引 言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的多功能建设与开发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
重要方向。为适应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促进特色农业的多功能发展和综合效益的实现,特制定
本标准。
ⅡGB/Z32450—2015
特色农业 多功能开发与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特色农业多功能开发与建设的总体原则、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大众休闲体验为功能导向,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多功能开发和建设的区域。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特色农业多功能性 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multifunction
农业除具备提供食品、原材料的生产功能以外,还具备包括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生态保
护等在内的其他功能。
3 总体原则
3.1 规划先行
在国土资源规划、城乡规划等上位规划指导下,结合相关产业规划,针对特色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和
建设编制专项规划,并按程序报批和实施。
3.2 突出特色
立足具有独特性的农业资源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在保障生产功能的基础上,衍生开发其他功能。
3.3 多功能开发
对特色农业资源实施综合性开发、复合型利用,实现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生态保护等多
种功能。
3.4 产业融合
立足农业主体,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业产业面,形成关联产业群,提
高农业附加值,推动农业的综合化、现代化发展。
3.5 市场主导
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以满足社会对农业的多样化、多层次和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并
激发和促进新兴需求。
3.6 综合效益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1GB/Z32450—2015
4 保障生产
4.1 用地符合国家在耕地等农用地保护和管制方面的法规、制度,保障农业生产需要。
4.2 利用特色农业资源,采用科技手段,开发名优农副产品,达到合理规模,形成市场影响力。
4.3 特色农副产品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实施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
4.4 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回收、再加工等方式,提高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或形成新的特色产品。
4.5 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生态保护等功能的开发与建设,应以不影响生产功能为前提。
5 观光休闲体验
5.1 以农业生产场所为资源,通过园艺、小品、大地艺术等方式,塑造特色农业景观,建设游览设施,开
展农业观光活动。
5.2 以乡村生活场所为资源,结合民俗文化,优化村容村貌,美化社区环境,合理安排路线,开展乡村观
光活动。
5.3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家庭酒店、采摘园等乡村休闲业态,供游客体验田园生活。
5.4 宜引入酒吧、咖啡厅、茶馆、创意餐厅、主题俱乐部等休闲设施,与田园和乡村环境相协调,营造独
特的休闲体验。
5.5 有温泉、湿地、山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等特色农业区域,应结合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养生、保
健、运动等休闲度假产品。
5.6 将特色农业开发区域与周边的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整合形成区域性的观光游览路线和产品。
5.7 餐饮、购物、标识牌、游道、停车场、观光车等观光设施,解说、接待等服务环节,以及景观的塑造,应
突出特色农业的主题。
5.8 观光资源和功能突出的特色农业区域,应参照相关规范,规划和创建A级旅游景区、休闲农庄、旅
游度假区等品牌,能接待一定规模的游客。
6 农业文化研究和传承
6.1 保护有历史传承的农业生产建筑、农事活动场所和特色民居。
6.2 在传统建筑区域内新建建筑,应采用同样材料和风格,保持整体风貌和谐。
6.3 新建社区与老社区应相互分离,新、老社区的建筑风格协调,体现出延续性。
6.4 发掘和传承与农业相关的传统节日、仪式、服饰、饮食等特色民俗,保护文化传承人。
6.5 保护具有特色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予以合理应用,延长生命力。
6.6 以特色农副产品为材料,结合传统工艺,设计、制作有文化内涵的器具和艺术品。
6.7 面向居民、从业人员开展系统性的培训,保障特色农业文化后继有人。
6.8 在特色农业文化富集区域宜设立博物馆或展览馆。
6.9 农业生产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应彰显特色农业主题,形成文化景观。
6.10 利用特色农业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传承与创新。
6.11 将特色农业文化的传承与观光休闲、科普教育相结合,扩大传播面,提高影响力。
6.12 在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项基金用于特色农业文化保护,并开拓其他保护资金渠道。
6.13 有代表性、独特且保存较好的特色农业文化,应参照相关规范,申报农业遗产、文化遗产或文物保
护单位。
2GB/Z32450—2015
7 科普教育
7.1 宜设立科普中心和解说系统,向参观者普及介绍特色农业相关知识。
7.2 面向专业群体,设立研发基地,交流、推广特色农业的经验和成果。
7.3 面向青少年群体和家庭,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专题培训,组织特色农业修学旅游活动。
7.4 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团体,开展务农体验、农事学习等拓展、培训活动。
7.5 面向大专院校,设立农业实践教学基地。
7.6 开发特色农业题材的影视、动漫、音像、文学等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作品。
7.7 组织开展特色农业的会议、展览和交易,发展会展经济。
8 生态保护
8.1 通过发挥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抑制快速工业化进程,减少工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
8.2 科学设计、巧妙利用特色农业的生态系统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区域环境。
8.3 使用特定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提高土壤品质,保护土壤生物种群。
8.4 使用特定农作物对水体、水源进行净化,提高水环境品质。
8.5 采用生物方式增强土壤肥力和防治病虫害,不使用化肥、农药,保护生物多样性。
8.6 采用秸秆还田、秸秆发电等生物质能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农业。
8.7 生态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业区域,应参照相关规范,规划和创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
洋公园等品牌。
9 探索开发更多新型功能
在保护农业资源、保障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应创新性地探索开发特色农业的更多新型功能,实现特
色农业资源的价值最大化。GB/Z32450—2015
GB-Z 32450-2015 特色农业 多功能开发与建设指南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18 04:07:5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