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020.99 CCS B 39 12 天 津 市 地 方 标 准 DB12/T 1066—2021 光合细菌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2021 - 08 - 16 发布 2021 - 09 - 16 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 布 DB12/T 1066—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峰峰、谢凤行、周可、赵琼、李瑞环、赵玉洁、孙海波、王姝、张越、高晶 琳、张新建。 I DB12/T 1066—2021 光合细菌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光合细菌生产中所涉及的生产环境、设备要求、生产技术流程、质量检测及储存。 本文件适用于光合细菌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38579 生物产品中光合细菌测定 NY/T 527 光合细菌菌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光合细菌菌剂 inoculant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以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荚膜红细 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等为菌种,采用有机、无机原料, 经发酵培养制成的活菌制品。 3.2 原菌种 the original strain 由单菌落分离纯化,并在固体穿刺培养基上繁殖保存的菌种。 3.3 液体菌种 the liquid strain 原菌种在平板培养基上活化,挑取单菌落接种至装有灭菌液体培养基的透明容器中,厌氧光照培养 的菌种。 4 生产用水和设施设备 4.1 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中水质要求。 4.2 设施设备 4.2.1 菌种保藏室 放置冰箱、冰柜,保存原菌种的房间。 1 DB12/T 1066—2021 4.2.2 菌种培养室 进行培养基的配制和菌种的保种、培养及检查等操作的房间。配有恒温光照培养箱、pH计、电子天 平(精度0.01 g)、分光光度计、光学显微镜(1000×)、照度计(精度0.1 lx)、超净工作台、高压 蒸汽灭菌锅等。 4.2.3 规模生产车间 进行菌剂规模生产。配有光照设备和不同容量的透明发酵容器等。 5 生产技术流程 5.1 生产流程 生产流程应按附录A执行。 5.2 菌种质量 用于发酵的菌种应有菌种鉴定报告或菌株来源相关信息。 9 发酵之前需检测菌种的有效活菌数和纯度,不能有杂菌污染,菌数≥1×10 CFU/mL,有效活菌数的 检测应按照GB/T 38579中8.3要求操作。 5.3 培养基 光合细菌液体培养基配方见附录B。保种固体培养基和计数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加入20 g/L琼脂粉。 5.4 灭菌消毒 保种固体培养基、生产液体菌种培养基以及计数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条件为121 ℃~ 125 ℃,0.1 MPa~0.15 MPa,灭菌20 min~30 min。 规模发酵容器用10 mg/L~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或有效氯浓度为0.1‰~0.3‰次氯酸钠溶液等消毒 剂浸泡12 h~24 h,消毒后,用清水洗净,检查无杂藻杂物后,加水和培养基。也可加入水和培养基后 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条件为121 ℃~125 ℃,0.1 MPa~0.15 MPa,灭菌20 min~30 min。 5.5 液体菌种培养 5.5.1 容器 容器为200 mL~500 mL透明玻璃瓶,可高压蒸汽灭菌。 5.5.2 培养条件 从穿刺培养基接种原菌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光照强度4 000 lx~5 000 lx,光照周期14L:10D,培 养温度25 ℃~35 ℃,静置培养7 d~10 d。 5.5.3 质量检测 配制计数培养基,利用平板涂布法测定菌数及杂菌率,按照GB/T 38579中8.3要求操作。 菌数≥1×109 CFU/mL,杂菌率<0.1‰,即为合格菌种。 5.6 规模发酵 5.6.1 容器 2 DB12/T 1066—2021 容器容积控制在0.5 m³~2 m³,高度≤40 cm。可选用透光性强的塑料桶、塑料袋、玻璃缸等适合的 发酵容器。 5.6.2 接种量 按发酵体积的10%~20%接种液体菌种。 5.6.3 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5 000 lx~50 000 lx。 5.6.4 温度 发酵温度20 ℃~40 ℃,最适发酵温度25 ℃~35 ℃。 5.6.5 发酵方式 光合细菌规模发酵应密闭、厌氧。 5.6.6 发酵周期 最适条件下,一个发酵周期为7 d~10 d。 5.7 生长监测 每天检测菌液密度,采用血球计数板法或光密度法测定菌体细胞密度。 5.8 污染控制 生产过程中,应避免污染。定期检查光合细菌的生长状况,保持发酵容器内的卫生,如发现有藻类 或其它杂菌污染,应终止培养,清洗消毒,重新接种。 5.9 质量检测 产品指标应符合NY/T 527中4.2的规定。 5.10 发酵后处理 菌剂发酵完毕直接分装,也可用沸石粉、凹凸棒土等载体吸附,载体的杂菌率≤1.0×104 CFU/g。 6 生产记录 6.1 生产、加工过程记录 应记载菌种来源、发酵日期、培养时间、灌装日期、菌液颜色、菌数、发酵温度、pH值等。 6.2 培养基采购使用记录 应记载培养基进货日期、名称、规格、批号、数量、供货商、索证情况、保质期限、验收人记录、 培养基使用量等。 6.3 记录保存 生产记录应保存不少于2年。 3 DB12/T 1066—2021 7 储存 菌剂产品应贮存在通风、干燥、清洁的仓库,仓库内无有害气体、易燃易爆物品及有腐蚀性的化学 物品,远离热源。 4 DB12/T 1066—2021 A A 附 录 A (规范性) 光合细菌生产流程 光合细菌生产流程见图A.1。 图A.1 光合细菌生产流程图 5 DB12/T 1066—2021 B B 附 录 B (资料性) 光合细菌培养基 光合细菌培养基配方如下: ——CH3COONa 3.0 g; ——NH4Cl 1.0 g; ——NaCl 1.0 g; ——MgSO4 0.2 g; ——KH2PO4 0.5 g; ——K2HPO4 0.5 g; ——CaCl2 0.05 g; ——酵母膏 0.5 g; ——微量元素溶液 1 mL; ——水 1 000 mL。 其中,微量元素溶液组成为: ——EDTA- 2Na 2 g; ——FeSO4·7H2O 0.2 g; ——MnC12·4H2O 0.1 g; ——H3BO3 0.1 g; ——CoC12·6H2O 0.1 g; ——ZnC12 0.1 g; ——Na2MoO4·2H2O 0.02 g; ——NiC12·6H2O 0.02 g; ——CuC12·2H2O 0.01 g; ——水 1 000 mL。 6

pdf文档 DB12-T 1066-2021 光合细菌生产技术规程 天津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2-T 1066-2021 光合细菌生产技术规程 天津市 第 1 页 DB12-T 1066-2021 光合细菌生产技术规程 天津市 第 2 页 DB12-T 1066-2021 光合细菌生产技术规程 天津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1:39: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