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12319690 5.5
(22)申请日 2021.12.17
(73)专利权人 江苏一航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14028 江苏省苏州市新吴区鸿山 街
道德育路262号
(72)发明人 毛龙望
(51)Int.Cl.
B65G 47/9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内撑式料夹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撑式料夹, 该内撑式
料夹包括固定部、 设置于固定部一端的头部; 头
部设置有第一凹槽, 第一凹槽的深度方向沿着头
部的中心轴线设置, 且第一凹槽贯穿头部, 并延
伸至固定部; 第一凹槽在头部的径向上也贯穿头
部; 固定部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 第一通孔与第
一凹槽连通 设置。 通过将原先设置在夹头的第一
凹槽与第一通孔延伸至固定部, 使得上述内撑式
料夹的夹头体积更小, 从而降低了料夹的制造成
本; 另一方面, 通过加深第一凹槽的深度、 扩大第
一通孔的直径, 使得该内撑式料夹与管材的接触
面积增大, 从而可以使 得夹持管材时夹持力度更
大, 达到了更优的夹持效果。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16710856 U
2022.06.10
CN 216710856 U
1.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撑式料夹包括固定部(200)、 设置于固定部
(200)一端的头部(100); 所述头部(100)设置有第一凹槽(111), 所述第一凹槽(111)的深度
方向沿着所述头部(100)的中心轴线设置, 且 所述第一凹槽(111)贯穿所述头部(100), 并延
伸至所述固定部(200); 所述第一凹槽(111)在所述头部(100)的径向上也贯穿所述头部
(100); 所述固定部(200)内部开设有第一通孔(210), 所述第一通孔(210)与所述第一凹槽
(111)连通设置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征在于, 且所述第一通孔(210)的中心
轴线与所述第一凹槽(1 11)的两侧壁均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征在于, 定义所述固定部(200)的远离
所述头部(100)的一端为尾端, 所述尾端开设有 盲孔(2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盲孔(220)包括沿所述固
定部(200)的轴向自内向外地设置的第一盲孔部(221)、 第二盲孔部(222)和第三盲孔部
(223), 所述第一盲孔部(221)为圆锥形, 所述第二盲孔部(222)和第三盲孔部(223)均为圆
柱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盲孔部(221)直径等
于所述第二盲孔部(2 22)直径, 所述第二盲孔部(2 22)直径小于所述第三盲孔部(2 23)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征在于, 定义所述固定部(200)远离所
述头部(100)的一端为尾端, 所述尾端的侧壁向内凹陷, 形成便 于夹持的凹部(23 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230)有两个且关于
所述内撑式料夹的中心轴线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100)包括与所述固
定部(200)连接的圆柱部(120)和与所述圆柱部(120)固定连接的弧形部(1 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内撑式料夹, 其特 征在于, 所述固定 部(200)呈圆柱形。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16710856 U
2内撑式料夹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 涉及一种内撑式料夹 。
背景技术
[0002]通常人们使用料夹以移动物料。 常见的料夹通过夹爪夹持整体物料以移动物料。
然而夹爪夹持管材类物料 的难度高, 且易掉落, 因此需采用内撑式料夹来进行管材类物料
的夹持移动。 常见的内撑式料夹夹头体积大, 但与管材的接触面积仅仅为夹头部 分, 且夹头
内的开口较小, 与管 材的接触面积较小, 因此造成了料夹制造时的原材 料浪费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制造成本、 高夹持效率的内撑式料夹 。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 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撑式料夹, 该内撑式料夹包括固定部、 设置于固定部一端
的头部; 头部 设置有第一凹槽, 第一凹槽的深度方向沿着 头部的中心轴线设置, 且第一凹槽
贯穿头部, 并延伸至固定部; 第一凹槽在头部的径向上也贯穿头部; 固定部内部开设有第一
通孔, 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连通设置 。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将原先设置在夹头的第一凹槽与第一通孔延伸
至固定部, 使得上述内撑式料夹的夹头体积更小, 从而降低了料夹的制 造成本; 另一方面,
通过加深第一凹槽的深度、 扩大第一通孔的直径, 使得该内撑式料夹与管材 的接触面积增
大, 从而可以使得夹持管 材时夹持力度更 大, 达到了更优的夹持效果。
[0007]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 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
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示的内撑式料夹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示的内撑式料夹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
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 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1]参照图1, 内撑式料夹包括头部100、 设置于头部100一端的固定部200。 头部100包
括弧形部110、 与弧形部110固定的圆柱部120。 其中, 弧形部110为二分之一个球体, 且弧形
部110中央开设有第一凹槽111, 该第一凹槽111的深度方向沿着该弧形部110的中心轴线设
置, 且第一凹槽111贯穿上述弧形部110与圆柱部120, 并向固定部200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
上述第一凹槽111在头部100的径向上也贯穿上述头部。 圆柱部120为圆柱体, 且该圆柱部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16710856 U
3
专利 内撑式料夹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23:03:2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