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65.020.01 CCSB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赤霉病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evaluationofresistancetodiseasesand insectpestsinwheat—Part4:Fusariumheadblight 2025-01-24发布 2025-08-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45211《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的第4部分。GB/T45211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第1部分:条锈病; ———第2部分:叶锈病; ———第3部分:秆锈病; ———第4部分:赤霉病; ———第5部分:纹枯病; ———第6部分:黄矮病; ———第7部分:蚜虫; ———第8部分:吸浆虫。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陈怀谷。 ⅠGB/T45211.4—2025 引 言 GB/T45211《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小麦抗病虫性鉴定技术方法、操作程序和鉴定 评价原则,为育种材料筛选、杂交后代选择、抗病基因发掘和品种评价审定等提供规范的标准化技术方 法,对指导和推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品种布局和植物检疫等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小麦生产中具有较大 危害的8种重要病虫害,GB/T45211拟分为以下8个部分: ———第1部分:条锈病; ———第2部分:叶锈病; ———第3部分:秆锈病; ———第4部分:赤霉病; ———第5部分:纹枯病; ———第6部分:黄矮病; ———第7部分:蚜虫; ———第8部分:吸浆虫。 ⅡGB/T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赤霉病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评价程序,规定了接种体制备、鉴定圃 田间设置、抗性评价等内容,描述了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属植物对赤霉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赤霉病 Fusariumheadblight 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graminearumcomplex)所引起的以穗部产生坏死和枯萎症状的 小麦病害。 3.2 抗病性 diseaseresistance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3 抗性评价 evaluationof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虫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4 致病性 pathogenicity 病原物所具有的干扰寄主生长并引起病变的能力。 3.5 人工接种 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放于植物体感病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 3.6 病情级别 diseaseratingscale 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人为数值化定量描述。 注:包括病情指数和严重度。 3.7 分离物 isolate 从发病部位通过人工培养、纯化、再接种和分离等方法获得的病原菌的培养物。 3.8 培养基 culturemedium 能使病原物生长的基质。 注:包括自然配制和人工配制。 1GB/T45211.4—2025 3.9 接种体 inoculum 能侵染植物并引起病害的病原体。 3.10 病穗率 incidence 发病植物体单元数(穗)占调查植株体单元总数(穗)的百分率。 3.11 严重度 severity 发病植物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 注:也能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说明病害发生的 严重程度。 3.12 病情指数 diseaseindex 全面衡量普遍程度与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 4 评价程序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程序包括接种体制备、接种方法、病情调查、赤霉病抗侵入性和抗扩展性评价。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程序见图1。 图1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程序流程图 2GB/T45211.4—2025 5 接种体制备 5.1 接种菌株的分离 从发病麦穗上,切取病组织(颖、籽粒或穗轴等),用75%(体积分数)乙醇表面消毒3min~5min 后,置于马铃薯蔗糖琼脂(PDA)培养基平板上培养,通过单孢分离方法对分离物进行纯化,并进行形态 学和分子鉴定,经致病性测定后,冷藏保存备用。 5.2 小麦赤霉病菌接种体 接种所用分离物应为当地致病性强的分离物(见附录A中A.1)。接种体按土表接种或穗部滴注接 种分为病麦粒接种体和分生孢子接种体种。接种体的制备方法见A.2。 6 鉴定圃田间设置 6.1 鉴定圃选址 鉴定圃应设置在小麦赤霉病适发区,选择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和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 沃的地块。鉴定圃内不施用任何杀菌剂。 6.2 对照品种 选用本地或全国公认的抗病对照品种、中抗对照和感病对照品种。 注:如抗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中抗对照品种扬麦158和感病对照品种矮抗58。 6.3 种植要求 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一致,或适当调整播期以使植株接种期和发病期能够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湿度 与温度)相遇。鉴定材料顺序排列,重复2次,每50份~100份鉴定材料设1组抗病、中抗和感病对照 品种材料。鉴定小区行长100cm~150cm,行距33cm,每行播种50粒。每份鉴定材料种植1行。土 壤肥力水平和耕作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 6.4 人工接种 6.4.1 土表人工接种 6.4.1.1 接种期 小麦抽穗前20d~30d。 6.4.1.2 接种方法 将病麦粒均匀撒于鉴定圃的小麦行间,接种量为4kg/667m2。土表接种后,应做好田间灌溉,保 持土壤水分,以利于子囊壳的形成。 注:适合小麦抗侵入鉴定。 6.4.2 穗部人工接种 6.4.2.1 接种期 小麦扬花初期。 3GB/T45211.4—2025 6.4.2.2 接种方法 采用单花滴注法,在鉴定材料处于扬花初期(10%麦穗扬花)时,将20μL稀释好的接种悬浮液注入 麦穗中部的1个小花内,并对接种穗进行剪芒标记,接种后集中套硫酸纸袋2d~3d,记载接种日期。 每份材料至少接种20穗。穗部接种应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接种后若遇持续干旱,应采用接种穗套自封 袋或喷雾方式保湿,以满足病害发生所需条件。 注:适合小麦抗扩展鉴定。 6.5 病情调查 6.5.1 调查时间 根据接种方式不同,分别在以下时期开展调查: a) 土表接种的小麦材料于乳熟中后期调查; b) 穗部接种的小麦材料于收获前10d~15d调查。 6.5.2 调查方法 根据接种方式不同,采用以下接种方法: a) 土表接种调查时观测记载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逐份材料调查50穗以上,记载病情 级别; b) 单花滴注法接种时,调查所有接种的麦穗,记载病情级别。 6.5.3 发病程度记载 6.5.3.1 土表接种条件下发病程度记载 6.5.3.1.1 病情分级 病情严重度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 土表接种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病情严重度分级及其症状描述 严重度分级 症状描述 0 无发病小穗 1 零星小穗发病,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25.0%以下 2 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25.0%(含)~50.0% 3 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50.0%(含)~75.0% 4 发病小穗占总小穗的75.0%(含)以上 6.5.3.1.2 土表接种条件下的抗性评价(抗侵入) 当鉴定圃中的中抗对照品种病穗率达到25%以上,则该批次抗赤霉病鉴定视为有效。依据鉴定材 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抗性划分指标根据对照材料的鉴定结果(见表2)。 4GB/T45211.4—2025

.pdf文档 GB-T 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 赤霉病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T 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 赤霉病 第 1 页 GB-T 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 赤霉病 第 2 页 GB-T 45211.4-2025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 第4部分 赤霉病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18 03:53:3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